驷马水乡:一水牵乡愁 枕梦入画来
巴中融媒记者 袁崎芳/文 何雨隆/图
夏日的骄阳洒满平昌县驷马水乡,波光粼粼的湖面与错落有致的川东北民居相映成趣。码头上,背着画板的学生正对着白墙灰瓦的民居细心调色,快门声与远处孩童的嬉笑交织在一起,顺着微风飘向对岸的稻田,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图。
水乡新貌
乡村到景区的蝶变
走进驷马水乡,仿佛踏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白墙灰瓦的巴山民居沿河而建,门前屋后花草繁盛。河面上,游船缓缓划过,泛起层层涟漪,船上的游客们欢声笑语,尽情享受着这悠然的水乡时光。
谁能想到,曾经的驷马水乡是一个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乡村。“以前这里三面环水,连一座桥都没有,村民出行都不是很方便。”当先社区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回忆道。
蝶变始于2008年,为抓住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驷马镇顺势而为,将创举社区、当先社区等区域连片打造成生态水乡,并建成现代农业田。2015年底,驷马水乡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从此踏上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在硬件设施升级、景区框架搭建的同时,驷马水乡更注重深挖文化基因,让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相互赋能。“驷马水乡还是著名油画《父亲》的原创地,被誉为‘父亲村庄’,文化气息浓厚。同时,作为北宋大孝女赵琼瑶故里,驷马水乡大力打造以弘扬孝道文化为核心的孝道文化园等景观。”驷马镇副镇长田辉钊说。
多彩体验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如今的驷马水乡,已成为一个集湿地体验、休闲度假、观光农业、艺术写生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胜地,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需求。
上午十点,位于双城村的父亲原乡民宿里,木质篱笆围起的小院落已经热闹非凡。有的游客正悠闲地品茗闲聊,有的游客正在健身房挥洒汗水,还有的游客带着孩子在游乐设施游玩,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些由当地村民老宅改造的民宿,处处藏着巧思。堂屋的八仙桌拼成手工台,墙上挂着村民自己编织的草帽,二楼露台搭着星空帐篷,抬头就能看见银河。“每个房间都保留着老物件,让大家有回到小时候的感觉。”负责父亲原乡民宿运营的巴山美村私汤度假区负责人王禄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我们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持续提升,还在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更多人发现驷马水乡的魅力。”
喜欢刺激体验的游客一定不能错过玻璃桥园区和驷马水乡大峡谷。在玻璃桥园区,全透明高空玻璃桥、七彩滑道、高空溜索、丛林穿越等项目,让人在挑战自我中感受心跳加速的刺激。驷马水乡大峡谷更是夏日玩水的天堂,全程1666米的极限空漂项目,游客乘坐皮筏艇顺流而下,尖叫声与欢呼声在林间回荡;造浪池里,人造浪翻涌,仿佛置身海边;奇幻洞天内,钟乳石光影变幻,独特的地理环境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2023年,为提升游客体验,景区对父亲原乡民宿、水乡儿童游乐园、当先码头等进行升级,完善了景区厕所、停车场、咨询服务等配套设施。”田辉钊说。
产业融合
"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随着驷马水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模式不断深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在驷马水乡的发展浪潮中,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让当地村民端稳了“旅游饭碗”。从经营特色农家乐、打造温馨民宿,到投身景区日常工作,村民们的收入实现显著增长。万敏便是这其中的代表,凭借多年酒店管理经验,在社区的热情感召下,他毅然返乡创业,精心打造的福喜渔家农家乐,以贴心的服务和独特的风味,赢得游客的广泛赞誉。
如今,驷马水乡已形成颇具规模的旅游服务集群,40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50余家风格迥异的民宿错落分布。仅今年上半年,这里就迎来30万人次游客,创造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从水上娱乐项目运营、农家乐服务,再到景区环境卫生维护等岗位,累计带动超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为避免景区各景点“各自为政”,驷马水乡积极推动景点间抱团营销、合作发展。玻璃桥、大峡谷、当先码头、天生牛肉美食一条街等特色景点相互呼应,形成了资源共享、景区共建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驷马水乡持续举办美食节、音乐节、百姓大舞台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从曾经的交通不便、发展艰难,到如今成为巴中的文旅新地标,驷马水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未来,相信这方充满活力的水乡,将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