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文旅融合百业“活” 千年白衣正青春

作者:巴中日报  来源:巴中日报  日期:2025/7/28 9:04:49  阅读:2

巴中融媒记者 魏文明 戴刚

  周末,暮色渐染,夕阳在巴河水面泛起点点金光。平昌县白衣古镇千年码头旁的河坝烧烤摊,村民正将新鲜食材码放整齐,静待游客光临;古镇入口,黄梅酒楼灶火正旺,砂锅里的瓦灰鸡浓汤翻滚;古镇街道上,游客踩着青石板,时而驻足抚摸斑驳的古墙,时而举起手机捕捉飞檐翘角间流淌的暮光……这座被时光浸润的川东北古镇,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态苏醒,将历史的深沉厚重酿成今日文旅融合的醇厚滋味。

  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中,文旅融合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白衣古镇,正是这一战略在巴山蜀水间落地生根的生动范本。这座曾以“翰林门第”享誉川东北的千年古镇,正以文旅为笔,在巴山蜀水间绘就一幅三产共舞、活力奔涌的时代新卷。

  活态传承——千年历史的当代表达

  千年风水宝地,百世翰林门第——这并非尘封史书中的虚名,白衣古镇也并非是一座沉睡的博物馆。唯有让历史“活”在当下,才能避免沦为僵硬的标本——负责白衣古镇运营的四川省柳烟云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深谙文旅融合发展之道。当游客踏入吴氏宗祠,徽派建筑的历史风韵扑面而来,浸润厅堂的“孝廉家风”故事萦绕耳畔。这里不再是仅供凭吊的遗迹,而是化为了鲜活的现代研学基地与廉政教育课堂。

  “唯有将文化注入砖瓦、融入日常,景区才有灵魂。”白衣古镇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古镇以“千年古镇,水韵白衣”为核心,将翰林风骨、码头烟火、徽派雅韵编织成一条条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脉络。

  文化活化,更在韵律与光影中流淌。古镇将深藏于巴山民间的古老歌谣《黄杨扁担》重新擦亮,借力新兴媒体的翅膀,让悠远旋律与优良家风的讲述交织,飞入万千游客心田。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与独特的《全鱼宴》展演,成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文化盛宴。“文化必须附着于可触可感的载体——建筑、文物、体验,才能拥有不竭的生命力。”白衣古镇管委会负责人一针见血。

        新春梦幻灯光秀点亮千年夜色,“鹦鹉嘉年华”引来童声笑语,国际钓鱼大赛让古镇水域成为世界钓客竞技场。非遗展演、围炉煮茶……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场景,让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更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0.5天延长至1.5天,白衣古镇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旅游“硬收益”。

  每年春,古镇旁千亩油菜花盛开。“以前的白衣古镇有名气,但没耍的,游客来看一眼老房子就走了,留不住人。现在通过专业的运营,白衣古镇好耍的、好吃的越来越多,各种活动变着花样,游客在这里也耍得住了。旺季的时候,停车场车位都不够用。”在白衣镇生活了50多年的当地居民吴学玉如今是白衣古镇景区的环卫工,他见证了古镇从平静到热闹的变化,“景区人气旺了,我们周边的老百姓挣钱的门路也就多了。”

  沃土生金——田野里延伸出产业链

  文旅融合,让白衣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火了,也让古镇门口千余亩河滩地“活”了起来。

  每年初春,古镇门口千亩油菜花海泼洒开耀眼的金黄。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撬动融合发展的“金色杠杆”。花海迷宫引人入胜,花间市集人声鼎沸,田间骑行道上,游人、观光自行车络绎不绝。沃野无闲时,金灿灿的油菜花绚烂落幕,红彤彤的高粱又在这片土地拔节生长。每年金秋,白衣古镇千亩高粱都会迎来众多游客打卡。

  高效农业机械助力油菜与高粱轮作,年总产量分别达6万斤与17万斤。这些田野馈赠并未止步于初级产出——10公里外,磴子社区的榨油坊隆隆作响,金黄的菜籽化为浓香油脂;饱满的高粱粒,则进入“小角楼”的百年窖池之中,化为佳酿。作为“小角楼发源地”的白衣古镇,如今已建起白酒生产基地,新增28口窖池,酝酿着明年40万斤的产能提升。

  以资为媒,游产联合。一条“田间种植—工厂加工—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在古镇清晰浮现,农业价值在文旅赋能下层层跃升,农产品借文旅之力,实现华丽转身,身价倍增。

  政府善为——为融合提供最优土壤

  白衣古镇的活力之源,在于探索出了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群众受益”的协同机制。县属国企四川省柳烟云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市场化运营,古镇管委会统筹协调,社区积极配合,“景镇社”联动运营管理。

  在白衣古镇生机勃勃的融合图景中,政府角色精准而清晰——“导师”。日常运营,充分放手于市场;关键时刻,则化身坚实后盾。千亩油菜花盛开、游人如织时,当地政府、管委会迅即组建交通疏导、维稳、应急专班,为火爆人气保驾护航。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默契配合,为融合提供了最优制度土壤。

  要素保障同样有力:积极争取文旅专项资金,优先用于古镇“筋骨”的强健——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出台招商优惠政策,广纳社会资本“活水”;与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培养文旅服务、非遗传承、民宿运营等专业人才,为可持续发展筑基。

  在开发与保护的天平上,白衣古镇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成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班,聘请专家指导;组建“文物卫士”管护队伍,实行“一对一”专人专岗看护与“一周双巡”制度;制定《文物保护应急预案》和《文物保护制度》,责任层层压实。在吴氏宗祠,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研学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相得益彰,成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典范。

  景民共荣——共享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在白衣古镇,产业融合的“涟漪”扩散至最基层——古镇旁的河坝上,黄梅村的村民们开辟出了一块河坝烧烤区,租赁烧烤器材,销售烧烤食材,每到节假日,河坝炊烟升腾;赏花季节,周边村民在家里开起“租车行”,为游客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更多的村民则选择开设酒楼、农家乐、民宿,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而景区管委会也开发出环卫、安保、应急等岗位,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景区旺,百业兴,百姓富——这一逻辑,在白衣古镇有诸多案例。

  在白衣古镇入口旁,黄梅酒楼宾客盈门。去年10月,黄梅村的几户村民合资,租下了这个店面,黄梅酒楼正式开门迎客。“我们黄梅酒楼的主打菜是白衣鱼和瓦灰鸡,这都是村民自己养殖的。”酒楼股东张红碧说,旅游旺季时,酒楼一天要接待近30桌客人。“我们现在也算有‘第二职业’了,淡季时回家忙农活,节假日就来忙酒楼,两头都不误。”张红碧脸上洋溢着幸福。

  白衣古镇带来的巨大流量甚至辐射到了整个白衣镇。

  “白衣鱼庄”酒楼与古镇一河之隔,有十来分钟车程,每到节假日,酒楼40多张桌子得不断翻台。“古镇发展得越好,我们的生意也才会更好。”看着游客爆满的大厅,“白衣鱼庄”酒楼老板何桂英笑得十分灿烂。

  作为“白衣全鱼宴”第六代传人,55岁的何桂英将“庖丁解鱼”的技艺演绎得出神入化,她的“白衣鱼庄”也曾是巴(中)达(州)公路上甚有名气的酒楼。然而,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相继通车,巴达公路上的车流量骤减,这也影响到了何桂英酒楼的生意。白衣古镇的旅游开发,则让“白衣鱼庄”重焕光芒,“古镇旅游不断开发,客流量越来越多,来我们这里吃‘全鱼宴’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何桂英说,酒楼如今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比古镇旅游开发前翻了个番。”

  生意好了,用工量也就更大了。何桂英说,“白衣鱼庄”目前有11名固定员工,“我们的员工都是白衣人,其中有脱贫户,也有残疾人。”

  享受到古镇旅游开发流量的,还有王建的“幺妹油炸鱼”。在白衣场镇,“幺妹油炸鱼”开了有20多年。摊点不大,就在门市外搭上一口锅、一组玻璃货柜、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刚出锅的各种口味的油炸鱼。就是这样一个摊位,年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炸了20多年油炸鱼,‘幺妹油炸鱼’也小有名气,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沾了古镇旅游发展的光。”王建说,如今,很多到白衣古镇旅游的游客都会在他这里买上几斤油炸鱼,这不仅为他攒下了不少回头客,更让“幺妹油炸鱼”的名气更响。为此,王建注册了商标,还开起了网店。“作为白衣古镇旅游发展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我希望古镇旅游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王建说。

  短评
  文旅融合酿出共富醇香

  白衣古镇的嬗变,为文旅融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本。它摒弃了“景区孤岛”的旧模式,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民生为血肉,在古老的巴河岸边书写了崭新传奇。

  古镇深谙让历史“活”在当下的真谛——吴氏宗祠化身研学课堂,古老歌谣借新媒体焕发新生,新春灯光秀与国际钓鱼赛事共舞。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可沉浸的鲜活体验,将“软实力”化为游客激增、停留时间延长的“硬收益”。

  其更深远的智慧,在于以文旅为杠杆撬动全链增值:千亩油菜花海与红高粱轮作,不仅构成壮丽景观,更向下游延伸出菜油加工与白酒酿造,形成“田间—工厂—文旅”的完整产业链。田野的馈赠因文旅赋能身价倍增。

  “景民共荣”则是白衣古镇农文旅融合最温暖的底色。河滩烧烤、农家乐、自行车租赁如春笋涌现,酒楼宾客盈门,连场镇一端的油炸鱼摊也因游客慕名而年入百万。当昔日外出谋生的村民在家门口捧起“旅游饭碗”,当脱贫户与残疾人在景区和商户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文旅融合的终极价值——让发展的阳光照亮最普通的笑脸,已然实现。

  白衣古镇的苏醒,不仅是古建筑的活化,更是一场以文化为酵母、让千年土地与当代百姓共享发展醇香的深刻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