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建立地区30周年系列评论⑦
润物无声 30年春风化雨
文脉贯千年,往来成古今。
2000年来,“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巴人精神一直在我们血液里流淌。100年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红军训词一直植根于我们的灵魂。30年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一直激励我们拼搏奋进。
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点燃时代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30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具有巴中特色的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为巴中振兴发展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照亮银河。
从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到现代川剧《红漫巴山》,从儿童剧《小军号》到曲艺剧《望红台》,再现的是川陕苏区时期血与火的历史,弘扬的是底蕴厚重的红色文化,表达的却是当代巴中人民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情怀和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奋勇前进的信仰。
从立法《巴中石窟保护条例》对历史古迹进行保护,到保护《巴山背二歌》《翻山铰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编写《巴文化普及读本》到赢得“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国字号品牌,古老的巴文化穿越时空长廊,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创作四川扬琴《蜀道》到推出川剧《挂印知县》,从歌颂时代英模创作曲艺剧《周永开》到挖掘现实题材创作话剧《滴灌》,一大批具有巴山气派、巴人风骨、时代精神的原创文艺作品繁星闪烁。
从连续举办11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到实施“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再到推进文化名片创建工程,讲好巴中文化故事,展示巴中文化魅力,巴中川剧、剪纸、皮影不断走出巴中,“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巴文化中心”三张文化名片越来越响亮。
文以载道,润物原来也无声;以文化人,文明自然成底色。发挥文化引领功能,创建文明城市,是对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因势利导,也是巴中发展路上的必然选择。
一个好人树起一面旗帜,一群模范激荡满城春风。从持续不断评选“身边好人”,到推广“道德银行”,再到争创“书香机关”,用平凡故事感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巴中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创文,我们走过了10年。回望来时的道路,实属充满艰辛;但心向文明的步子,一刻也未停息。而今天,文明之花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城市里竞相绽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也是发展的“源动力”。借力文化赋能,产业振兴走出坚实的步伐。
从打造全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到推出大型情境式夜游演出“恩阳船说”,从修缮回风亭、重建飞霞阁,到推出“巴山民宿”,从提炼诸多文化Logo、为“巴中产、巴中造”打上文化烙印,到加强恩阳十大碗等传统技艺保护,文旅康养深度融合,首位产业茁壮成长。
30年来,巴中的面貌、巴中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是经济发展使然,也是文化浸润使然。
守护巴中文脉,建设文化强市,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以文化繁荣发展助推同步现代化巴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