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库建设 > 成果库 > 正文

推进巴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孙春林  来源:巴中日报  日期:2023/4/7 11:00:34  阅读:181

         现状盘点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工业企业1500余家,工业增加值119.54亿元,实现利润17.3亿元,入库税收5.84亿元,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6.5和12.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34户,主营收入352.2亿元,超10亿元企业1户,超5亿元企业5户,新三板挂牌企业2户。环比友邻广元市347.52亿元、南充市670.89亿元、广安市336.06亿元、达州市570.10亿元,巴中差距太大,仅为川西雅安市232.68亿元的一半;从经济支撑作用看,巴中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经济对地方经济起主要支撑作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仅占GDP(742.5亿元)的16.1%(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收占税收性收入(24.86亿元)的23.5%。

  问题研析

  发展工业的信心不足。一是近几年巴中推进工业发展,干部群众历经了诸多艰辛和努力,而工业企业和产值总量效果不明显,让人感觉巴中不适合发展工业,消减了发展信心;二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等要求,给巴中发展工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些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三是交通、物流发展滞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下行,产业链循环受阻,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工业转型等因素叠加,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降,95%的企业陆续关闭或重组,致使工业总量大幅减少,大多数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工业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多。一是园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企业生产生活面临很多困难;二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产能过剩;三是入驻企业小而全现象突出,没有规模效应、积聚效应,缺乏旗舰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四是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融资难”问题;五是要素成本高,用地整理和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较高及用工难、物流成本高是绝大多数企业反映的发展难点。

  产业发展专业配套差。一是上下游产业链不配套;二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所需的物流条件;三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招商引资工作未真正做到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沿链招商,产业链难以形成有效延伸,导致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

  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一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弱,掌握不了核心技术;二是企业管理能力弱,竞争能力差;三是企业文化弱,缺乏核心价值观。

  发展工业人才短缺。从政府、主管部门看,缺行家里手,懂工业、爱工业的人才极少;从企业看,所调研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反映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同时用工难,车间工人紧缺。

  对策建议

  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牢树“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兴市”理念,在全市开展大抓工业、强抓工业、善抓工业的“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破除三种观念(从历史发展看巴中工业发展不起来、从绿色发展看巴中不适合发展工业、从现实条件看巴中发展工业条件不成熟)、达到三个认清(巴中为什么要大抓工业、当前大抓工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巴中抓工业的有利条件)、做到三个统一(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进而坚定发展工业的信心。

  聚焦主导产业,找准工业发展路径。全市围绕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和县(区)“1+1”特色产业主攻方向,邀请国家智库、专研团队、著名企业家来巴考察调研,为巴中工业发展把脉问诊,确定3~5个既在市域、县域产业发展中起引导作用,又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一是围绕食品饮料产业抓加工;二是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抓制造;三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抓开发;四是围绕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抓发展;五是敢于“无中生有”抓创造。

  建好重点园区,做强工业发展载体。一是改善现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企业需求,加快补齐用地、道路、水、电、气、信息、物流等短板;二是抓住东西部协作和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机遇,与东部发达地区和川渝有关市合作建设专业工业园区、飞地工业园区和共建工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力;三是做强园区产业链,按照错位协调发展原则,围绕全市“1+3”主导产业和县(区)“1+1”特色产业,市、县(区)结合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实行链长责任制,不断沿链、补链、强链;四是建好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五是提高园区运营水平,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推进园区管理市场化运营。

  创新巴中工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支持企业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加强合作,创新“巴中造”工业品牌;二是帮助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三是引导企业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

  强化保障措施,推动巴中工业顺利发展。一是组织保障。市、县(区)党委政府要真正做到把大抓工业列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的极端重要工作任务、工作要求来承担责任、部署安排、推动落实,成立专门的工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直属机构,落实专门力量抓统筹规划、抓综合协调、抓指导督办、抓考评问效,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二是人才保障。坚持把强化人才支撑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懂工业、爱工业,且有务实作风、创新精神的专家、技术骨干安排到抓工业和从事工业的岗位上;要突出企业人才工作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培训工作。三是要素保障。有效探索降低工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的途径,破解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瓶颈,保障工业发展资金,进一步落实好惠企优惠政策,精准、高效为企业提供政务服务。四是政策保障。要争取国、省层面给予巴中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巴中革命老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要抓住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及四川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等释放出的利好政策机遇,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工业资金落地巴中;要出台具有巴中特色的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动巴中工业大发展。
  (作者系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