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库建设 > 成果库 > 正文

加强巴城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后续治理的思考

作者:巴州区政协调研组  来源:巴中日报  日期:2023/3/10 10:36:41  阅读:66

         去年以来,巴州区政协围绕“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后续治理”主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负责人深入已改造老旧小区现场,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开展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基本情况

  近年来,巴州区抢抓国家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的重大政策机遇,将巴城老旧小区全域纳入改造规划。截至目前,先后完成书院小区、市级机关小区等150个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堂坝街、中城北街、观音井巷等72条街区及背街小巷治理;完成江南老城区新市街、东城街、八角楼街、红军路等9条街道的道路及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主要问题

  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街道、社区综合协调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管理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管理职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小区基层末梢。改造前未将成立小区业委会等自治组织内容纳入改造方案同步推进,改造后业委会成立困难。

  物业服务缺失滞后。巴城老旧小区大多属于单体楼栋,封闭小区较少,小区居民普遍缺乏“出钱买服务”的意识,较多居民对专业物业缺乏了解和信任,形成专业物业不愿接;小区业主不想请的“怪圈”,主要通过小区住户各自负责门前卫生进行简单管理。

  居民利益难以协调。巴城老旧小区原住户少、租户较多,人心不齐,利益诉求差距较大,“等、盼、靠”政府“大包大揽”思想普遍。自治组织成立少又缺乏必要的权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

  工作建议

  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一是建强“三级组织”。由街道党工委统领,社区党委牵头完善“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三级组织体系,构建“1+2+N+N”组织架构(即1名小区党支部书记、2名党小组组长、N名党员楼栋长、N名专职网格员),进一步畅通小区管理的“神经末梢”,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为老旧小区政策宣传、意见收集、问题解决、后期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建强“红色小区”。由社区党委牵头,划定区域,成立已改造老旧小区党支部,推选小区党支部书记并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通过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构建形成“社区党委领导、小区党支部引领、小区网格服务、楼栋长协调、居民监督”的“红色小区”格局。三是建强党群议事会。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党群议事会,议事会代表由社区“两委”成员、老旧小区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和居民代表等组成,协商老旧小区、单体楼栋日常管理有关事宜,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防范、疫情防控等问题,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治理难及议而不决等难题。

  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坚持“政府引导、社区(居民)自治、市场推进”的方式,创新物业管理机制,破解后期管护难。一是打包合并交由市场。按照区域特点、基础设施条件和居民意愿,对老旧小区实行“化零为整”,“打包”交由市场,引进专业物业服务企业,公开服务标准、服务内容和财务收支。通过成片托管周边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企业按比例提取服务报酬,剩余费用全部用于小区建设,破解居民不信任、物业不愿接难题。二是支持业主自治管理。街道、社区要搭建社区自治共治平台,灵活机动推动老旧小区单体楼栋连片成立业委会或业主自治小组,建立社区联席会议,让居民充分协商,自主制订停车、保洁、管护等物业自治管理方案,推动业主自治管理,实现“三无小区”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逐步向专业化物业管理过渡。三是组建社区物业托底。对基础条件差、社会化服务不愿进驻的小区,由社区组织成立非营利性质物业服务机构,组织下岗职工、低收入人员加入,为小区提供保洁、安全、维护等服务,向业主收取基本的物业服务成本费,达到小区有清扫保洁、有垃圾清运、有秩序维护、有日常维修。

  多元参与共建共治。一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街道、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坝坝会、上门征求意见等多种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党员、干部、志愿者、楼栋长等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构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二是抓实群众诉求“大起底”。发动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居民代表,通过蹲点调研“挖”、线上扫码“采”、设置信箱“收”、发放问卷“征”、组织群众“提”、入户走访“谈”等方式,持续收集群众诉求;对需社区本级化解的诉求,由党群议事会有序协商化解群众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三是强力推进示范小区的建设。确定一定数量的涉改小区后续管理示范点位,明确管理标准,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强力推进示范小区建设,通过整治改造前后对比,发挥示范小区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建立适用于巴州区老旧小区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