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库建设 > 成果库 > 正文

弘扬川陕苏区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王志雄  来源:巴中日报  日期:2022/4/30 9:47:53  阅读:711

         旷继勋,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第4军军长、第25军军长,以及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因为反对张国焘的错误领导和军阀作风,于1933年初夏被张国焘逮捕入狱。当行刑人员来到监狱时,旷继勋不慌不忙地写下“中生、琴秋同志,我先走一步了。请你们多加保重,如活到胜利,请向党中央报告,旷继勋是革命的,是含冤而死的。”写完这两句话,随行刑人员来到刑场,昂然而立。当他看到行刑人员端起枪时,说道:“子弹还是留下来打敌人吧,何必要浪费一颗子弹呢?”说完,解下自己的皮带,上吊自杀。旷继勋选择上吊自杀,意在节约子弹打敌人,想的是革命事业,很好地阐释了“死而不休”。

  杨成元,通江沙溪人,不仅是一方名医,还曾担任国民党团总。红军解放通江后,曾经“做过恶”的杨成元逃往深山老林。按照苏维埃政府镇压反革命的有关规定,团总要镇压、甚至枪毙。由于频繁、紧张、激烈的战事,红四方面军的伤员越来越多,伤情越来越重,对医生、特别是医术高超的医生需求越来越多。作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反复思考、掂量,还是决定请杨成元出山。经过多方面做工作,杨成元来到总医院。杨成元的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彻底赢得了总医院领导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杨成元也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深厚的人民情怀所折服。尽管他已年逾七旬,却焕发了第二春,不分昼夜、全心全力治病救人。不久,71岁的杨成元担任了中医部的医务主任,并将他的徒子徒孙尽可能地招致麾下,为红军看病。

  红军撤离时,杨成元不顾家人和亲朋的劝阻,决意跟随红军北上。他说:“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就是参加了红军。参加红军我迟到了,那就不容许早退。”他带着大量的药材,和大家一起踏上了征程。在艰难的征途中,因年老体弱、积劳成疾,杨成元牺牲在理县,把生命交给了他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临终前,他说:“我古稀之年参加革命,虽然悟道迟、投身晚,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死而无怨、死而无悔!”他将徒子徒孙召集到面前,告诫他们:“你们一定要紧跟党、紧跟红军。你们一定要相信,革命是伟大的事业,一定会成功的。”杨成元70多岁背井离乡参加长征,临终前对徒子徒孙的嘱托,这不仅是坚定信念的体现,更是对“死而后已”的阐释。

  在红军撤离后,留下的巴山游击队虽然势单力薄,但面对敌人疯狂围剿,在川陕交界的深山老林中继续坚持斗争,为革命事业“不胜不休”。

  红四方面军长征前夕,组建巴山游击队,留守根据地,坚持斗争5年多。5年中,他们有仅剩数十人的低谷,也有3000多人的辉煌,不论敌人多么强大,不论自己多么弱小,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充分利用多变的气候、复杂的地势,与敌周旋、与敌斗争,取得了一次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9年冬,敌人出动5个团7000余人发动“清剿”,经过多次激烈交锋,游击队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36人,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游击队领导人赵明恩再一次指挥大家打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后,决定带领伤病员继续阻击敌人,掩护没有伤病的游击队员突围。他深情地望着队员们说:“同志们,无论是谁突围成功,请一定到延安去,报告毛主席、朱老总、徐总指挥,巴山游击队虽然失败了,但巴山游击队没有孬种!”

  大家劝说营长先突围,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营长,有你在,游击队才有希望,才能延续革命火种呀!我们就是都牺牲了也值啊!”

  正在大家推让、争执的时候,山下的敌人在“活捉赵明恩”的叫嚣声中又发起了猛烈进攻。激战一天一夜后,36名队员中,只剩下23人。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面对死亡的威胁,23人来到悬崖边,高喊:“同志们,摔死也不当俘虏!”“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然后集体纵身跳下悬崖。巴山游击队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舍生取义、不胜不休的英雄气概,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不胜不休,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执着,就是“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意志,就是不遗余力、久久为功的实干和拼搏。不胜不休,是一种追求,更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前,大巴山人的精神品质更多地体现为“忠勇信义”;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奋战在这块热土上的军民,将其丰富、发展、固化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在红四方面军撤离后,作为川陕苏区核心区域的巴中人一直传承和发展川陕苏区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土改运动席卷全国,恩阳人民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绩,迎来了中央土改参观团的学习参观,创造的土改经验走向全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中,为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顺利进行,缓解京津沪等大城市粮荒,巴中人民从国家大局出发,在超出极限的情况下,不顾自身粮食极端缺乏的实际,再次发扬当年倾家荡产支持红军的精神,调出粮食10亿斤。也是在那个年代,驷马人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科学种田,粮食连年大幅增产。驷马经验在首都北京展出时,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巴中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提前一年完成解决温饱的历史性任务,全国知名主流媒体对具体做法和创造的经验作了密集而深入的报道,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肯定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成为指导全国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在新时代,巴中人民接续奋斗,在精准扶贫上敢为人先,其扶贫案例在全国推广。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发端于历史长河,丰富于川陕苏区,传承于今天和明天。川陕苏区精神,刻在大巴山人的骨子里,流淌在大巴山人的血液中。

  二、川陕苏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而又特色鲜明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包括诸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个同根同源的庞大系统和整体,反映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对比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其他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精神既一脉相承又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了一系列光耀千秋的伟大精神,有17种这一时期的精神在第一批就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中,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14种精神的内涵阐释语中,有“奋斗”“斗争”“拼搏”等,反映出“浴血奋战”是这一时代最鲜明的旋律;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等10种精神的内涵阐释语中,有“理想”“信念”等,反映出“坚定理想信念”是这一时代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共识;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8种精神的内涵阐释语中,有“开拓创新”等元素,充分表明在这一时代,无数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造”的极端重要性;东北抗联精神、太行精神、老区精神等8种精神中,均有“勇敢”的含义,革命战争时期,“勇敢”对于革命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遵义会议精神、红岩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9种精神的内涵阐释语中,有“团结”等词语,直接体现出这一时代“四万万人”“人心齐泰山移”。

  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和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17种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奋斗”,与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4种精神契合;“不胜不休”建立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上,与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0种精神契合;“排难创新”,与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8种精神契合;“勇敢”,与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8种精神契合;“团结”,与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9种精神契合。这充分说明了诞生于川陕苏区的川陕苏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川陕苏区精神的宝贵之处不仅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川陕苏区精神还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特别强调了“智”——“智勇坚定”。对于“智”,当时西北军区政治部印发的《说明》解释为:“智是学习,有阶级自觉有深刻的政治认识,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这一个解释,应该是不全面的,还有一层意思应该是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纵观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7种精神,没有哪一种精神的表述语中,有这样的元素。而对于“智”,这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在革命战争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立自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一味蛮干,很难想象能够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在这条道路上,是无数共产党人发挥聪明才智,苦干、实干、巧干,胜利完成了救国大业。川陕苏区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很好地弥补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7种革命精神的空缺,对于丰富和完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着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川陕苏区精神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还体现在表述语发端于1934年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红四方面军训词,与第一批入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7种革命精神相比,16字的川陕苏区精神是唯一一个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革命实践,自己总结提出的,具有突出的原创性。川陕苏区精神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引领苏区军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一面精神旗帜,极大激发了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南江、宣汉、绥定一带创造了新的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从东南到西北拓展的桥梁,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支多达8万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在长征时期为策应、配合、支持其他三大主力红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诞生于这块土地上的川陕苏区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信念特质、强烈的民族担当和爱国情感、高尚道德标识,体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是民族基因、强党滋养、前行号角。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激发行动自觉,赓续包括川陕苏区精神在内的百年精神谱系的血脉,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川陕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斗争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这些伟大革命精神,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统一的、一致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除了坚定信念、勇于斗争、敢战能胜、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实质内涵外,还有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等,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内核和基本要素。川陕苏区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对于坚定干部群众的必胜信念、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创新创造、凝聚伟大力量、提振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

  用“智勇坚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无论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还是“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时期,都需要“智勇坚定”。

  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智勇坚定”。2012年11月,新当选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的擘画,充分展示了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充分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

  “智勇坚定”,让党赢得了过去,也必定会走向未来。今天,进入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将“智勇坚定”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贯穿于方方面面、各个领域。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在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行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共产党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各自领域和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晚上接着白天做,明天接着今天干,认真干、干到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产党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一往无前”的冲劲,勇敢冲、勇敢闯,闯出新路、冲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咬定目标不放松,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抓,盯着抓、抓到底。

  用“排难创新”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定步伐。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在每一个危急关头,靠的是无数共产党人不屈服不放弃,迎着困难上;靠的是无数共产党人创新和创造,与时俱进闯。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共产党人发扬“排难创新”精神,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首次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他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各级党组织排除万难、创新创造、接续奋斗整整8年,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是将“排难创新”运用得出神入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坚克难、涉险迈坎、创新创造。因此,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月,中央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先后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进步。

  “排难创新”,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夺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胜利。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然有各种各样的坎要过、坡要爬,这就更加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传承“排难创新”精神,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排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快速冲、勇敢干。

  用“团结奋斗”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从浴血奋斗的革命岁月,到发愤图强的建设时期,再到大潮激荡的改革年代,不管遇到什么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依靠团结奋斗走向成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顽强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各级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起来,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对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一场重大考验。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再一次证明,只要有团结奋斗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前线;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着疫情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群众默默奉献。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1个多月便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2个月左右将本土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3个月左右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毛泽东曾经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再强大的敌人、再大的困难都能够战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在新的起点奋进新的征程,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用“团结奋斗”精神凝聚磅礴伟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而易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团结奋斗”的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披星戴月、只争朝夕,扑下身子抓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用“不胜不休”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崇高目标。“不胜不休”,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最为彻底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追求,在改革开放时期是不取得胜利绝不放弃的破釜沉舟,在新时代是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收兵的披荆斩棘。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每一次克难攻坚,都离不开“不胜不休”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6月,印发《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组工作方面第一部专门党内法规;12月,印发《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了地方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制度基础,完善了地方党委运行机制。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立规矩的同时,坚持思想建党,推进了一系列学习教育:2013年到2014年,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7年,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安排和部署;2019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肃查处公开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仅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共立案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案件1.5万件,处分1.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112人;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267.4万件,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

  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惟有坚持常抓常管,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我们的伟大征程更加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事实告诉我们,和平求不来、等不来,惟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事实告诉我们,卡脖子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惟有“自主研发,关键可控”;事实告诉我们,遏制和围堵不会凭空消失,惟有“要想破局,必先识局”,一击即中。在这个伟大征程中,需要我们共产党人用“不胜不休”的执着,锚定目标,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退,既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又要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韧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