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晏阳初研究会 > 正文

世间需要晏阳初 ——一位驻村工作队员读《晏阳初》有感

作者:杨波(达州)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日期:2022/11/29 9:38:46  阅读:55

去年10月,我成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恰逢此时,获悉作家苗勇的长篇传记《晏阳初》问世,心头不禁为之一怔——晏阳初倡导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不正契合了乡村振兴吗?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听闻巴中出了个晏阳初,虽然当时并未对“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名头一探究竟,但作为达州人,仍为有如此杰出同乡(当时巴中属达州市前身达县地区管辖)引以为傲。遗憾的是,此后多年,对晏阳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知其名、不知其所以得名”的层面,直到拜读作家苗勇大作《晏阳初》。

买来新书,我并未立马开启阅读模式,而是提醒自己先脚踏实地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毕竟之前我对“三农”知之甚少,对当下中国农村现状也缺乏深入了解。2022年9月,驻村帮扶近一年后,我在工作之余用了整整两周时间,仔细读完45万字的《晏阳初》。掩卷之余,遐思飞扬,心绪难平。感谢作者十年磨一剑,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泼墨展现晏阳初的传奇一生。阅读过程中,我为晏阳初的艰辛求学路深深感慨,为他远渡重洋服务华工的义举由衷敬佩,为他扎根乡村、走出国门,一生追随平民教育事业的执著而共情,情到深处禁不住潸然落泪。

100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本可觅得高枝奔向锦绣前程的晏阳初,“不做官,不发财”,义无反顾投身平民教育,立志改变国民愚昧落后的现状,寄望古老的中华民族迅速走上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晏阳初和他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举家从大城市奔赴艰苦农村,满腔热血扎根基层,开启乡村识字运动,探索定县实验、新都实验、衡阳实验,使无数贫苦大众从中受益,写下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改革不可忽视的一笔。随后他走出国门,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改造运动,为贫苦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和富足的大门,享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齐名,成为华夏儿女的骄傲。

关于晏阳初先生及其平民教育运动对世界的贡献,历史将会做出公正评价。关于传记《晏阳初》一书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已有诸多学者著文专述,笔者人微言轻不加妄评。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这部作品给我最真切的感受是,晏阳初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一生只做平民教育一件事的执着坚守,彰显了他的使命感和救世观,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个心系大地的人。而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眼中的晏阳初分明是乡村振兴的探路人,他如黑夜中的灯塔,照亮探索者前行的路;他又似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先贤的巨大差距。

晏阳初所处时代,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府腐败、人民饥寒交迫。面对困境,他笃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注重民愿的价值理念。这种“万事民为先”的朴素思想,这种惜民爱民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也是晏阳初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矢志不渝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历史渊源。晏阳初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同时接受西学熏陶,自认“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成就了他“有使命感和救世观”的坚定信仰,支撑他终其一生为贫民教育奔走呼号。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胸怀教育报国理想的晏阳初,聚焦底层社会,聚焦贫苦农民,敏锐洞察中国农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虽然他的改良思想最终未能治愈“四大顽症”,更无法彻底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命运,但作为先驱者,他无疑为破解困扰中国千百年的农村问题作了有益探索,为后世提供了乡村治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了劳苦大众,为了平民教育事业,晏阳初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足以证明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对底层百姓的挚爱。

诚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非晏阳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晏阳初努力追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若先生泉下有知,也当含笑。如今,“愚、贫、弱、私”不再是中国农村的“顽症”,但我们的城乡差距仍旧存在,因此乡村振兴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这也为有识之士和天下英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行百里者半九十”,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能够融入乡村振兴洪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何其有幸!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非政府行为,而是民间机构自发组织,靠的是志同道合者的信念支撑。也即是说,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必须那样做,也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做保障,但即便如此,仍有众多与晏阳初有共同价值追求、仰慕晏阳初才华与人格魅力的仁人志士竞相参与,他们是彼时中国社会的精英,其中不乏海归学霸、高校大家乃至官场名流。他们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自愿追寻晏阳初的平教事业,不为名利,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在晏阳初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劳苦大众根植于内心的悲悯,他们全身心投入平民教育事业,全然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

对照晏阳初对待平民教育事业、对待农村农民的态度,作为驻村队员的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我去乡村发挥余热的想法由来已久,惟愿尽我所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哪怕是陪伴呢!在对待农村农民问题上,我自认与晏先生有共同语言,心中不禁有一丝“窃喜”。“忧”的是自己没有终生奉献“三农”的勇气,驻村届满或将按期“回归”,终究没有晏阳初以身相许的信念支撑;“忧”的更是自己缺乏服务“三农”的底气,这一方面源于才疏学浅、积累有限、能力不济。

世间需要晏阳初,驻村帮扶多一人。读《晏阳初》,终究读的是晏阳初的人生,读他的思想、他的抱负、他的情怀、他的坚守、他的那份精神。如果我们每个驻村队员都像晏阳初那样爱农村、爱农民、爱生活,何愁做不好驻村工作呢?只要全力以赴,必将开花结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也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