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铁血丹心巴山魂

——巴文化的核心价值

作者:巴中日报  来源:巴中日报  日期:2025/4/16 9:21:58  阅读:17

巴中融媒记者 苏建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大巴山的云海,擂鼓寨遗址的橙黄色陶片在博物馆展柜中泛起微光。这些穿越五千年的图腾,恰似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巴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之路。五千年来,巴河与渠江交汇激荡,大巴山与武陵山巍峨相望,这片雄浑的土地上巴文化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光芒。

  忠勇:山河为证,铁血丹心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华阳国志·巴志》

  三千年前,牧野之战的号角响彻中原,巴人手持柳叶剑、三角戈,以战舞为鼓,以热血为旗,助周武王一举荡平殷商,那烈日般炽热的精神气质震撼中原。巴人的勇猛,不仅是武力的锋芒,更是“忠”的极致体现——忠于信念、忠于家国。《尚书·牧誓》记载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中,“濮人”即为巴人一支,他们以悍不畏死著称,用血肉之躯铸就“巴师勇锐”的威名。

  战国时期,巴国虽小,却以武立国。《后汉书》记载,巴人“天生劲勇,锐气喜舞”。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巴人并未屈服,而是以“游击战术”不断袭扰秦军。秦末农民起义时,巴人后裔奋起反抗暴政,展现了不屈的忠勇精神。汉高祖刘邦定三秦,巴人范目率賨民冲锋陷阵,短骹矛刺破长空,荷包钺劈开山河。南宋时期,由当年汉朝国相萧何留守巴蜀储粮屯兵的通江得汉城,成为巴人抗击元军的“四梁八柱”。在平昌小宁城上,巴人后裔以崇拜白虎、善使弓弩、惯于山战的彪悍,顽强抵抗蒙古铁骑。

  土地革命时期,平昌籍革命先烈刘伯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誓言,将巴人的忠勇推向新的精神维度;川陕苏区红军“智勇坚定”“不胜不休”的坚韧不拔,正是巴人忠勇基因的“现代表达”。抗战烽火中,川军儿郎高喊“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用忠勇之魂书写“四川不灭,中华不亡”的伟大誓言……

  这些文化密码的背后,始终传递着同一个信息:忠勇,是巴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信义:一诺千金,生死无悔

  “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三巴记》

  战国时期,巴国将军巴蔓子以头颅换城池,挥剑自刎。当头颅落地时,信义之光照亮了千年史册。楚王捧其首级慨叹:“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遂以上卿之礼厚葬之。巴曼子“信义重于江山”的壮举,成为千百年来巴人重信守诺的精神象征。

  巴郡太守严颜,白发苍苍仍傲骨铮铮:“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蜀国猛将张飞为之动容,义释严颜。尔后,严颜助刘备夺天荡山、守阆中城,以忠诚信义报知遇之恩。宋代苏辙赞其“城破节最高”;明初罗贯中誉其“浩气卷长江”。严颜的凛然节气,为巴文化树起一座亘古不朽的丰碑。

  正如《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人重然诺,轻生死。”在巴人的价值观里,承诺比生命更重要。考古发现的巴国“国之重器”——虎钮錞于,除最初用作军乐器外,后多用于祭祀和盟誓,体现了“信义”为巴人部落联结的基石。

  信义,是流淌在巴人血液里不变的基因。巴州乡绅王克卿次子王绍康,在南龛云屏石造观音像祈福,表达对继母“视如己出”的感恩;在西龛龙日寺石壁,被贬巴州刺史的严武,一句“嗟馀当自致,汉主远分忧”,道尽了为臣者“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绝对忠诚;安史之乱,唐僖宗曾打算到巴州避难,诏令张祎、张曙叔侄到巴州筹备接驾事宜,正说明巴地人民的足可信赖,云屏长廊今犹在的“唐张曙状元坊处”石刻就是明证……

  信义,之于南龛,之于巴人,不再是抽象的模糊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精神坐标。

  豪放:山川为歌,快意平生

  “曼声而歌,更唱迭今,丽丽可听。”——《巴州志·风俗篇》

  巴地山高水急、民风彪悍。巴人的豪放,是巍峨巴山赋予的博大胸襟,是湍滩急流注入的奔涌鲜血,是快意恩仇铸就的江湖气概。以白虎为图腾、以弓弩为伴侣,他们骁勇异常,他们豪放大气!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巴蜀,写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绝唱,而巴人却在这险峻之地纵马高歌、饮酒舞剑,尽显豪放本色。宋代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巴人好歌,男女皆能即兴而唱。”而这“曼声而歌,丽丽可听”的巴山背二歌,一声“哦豁,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的拖腔,其豪放形象呼之欲出!

  在米仓古道上,巴人高唱“巴山背二歌”,粗犷的嗓音穿透云雾,至今还在回响;在巴渝地区,巴渝舞刚猛如雷,汉高祖引入宫廷,至今仍不改其“野性”。中唐“诗豪”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尽了巴人的率真。是啊,即便在艰苦的劳作中,巴人也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正如川江号子所唱:“嘿哟嘿哟,浪打船头不怕险!”宛若一扇历史的窗户,洞见的是巴人勇敢坚强和粗犷豪放的本色!

  巴人的豪放绝非简单的粗犷,而是在地理封闭与历史苦难中淬炼出的生存哲学——用喧闹对抗寂静,用大笑稀释血泪,最终将险峻的峡谷化为精神的舞台。这种气质至今仍在火锅蒸腾的热浪中、在巴山背二哥弯曲的脊背上、在巴渝舞刚烈的内核里,成为巴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

  包容:海纳百川,和合共生

  “五方杂处,兼容并包。”——《方志四川》

  巴地自古是多元文明的熔炉。濮人、賨人、羌人、楚人在此交融,青铜器上虎纹(巴)与龙纹(楚)并存;巴人墓葬中,巴式兵器与中原礼器共葬……这种包容性,使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巴文化的精髓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品格。巴巫的原始信仰、道教的洞天福地、佛教的轮回观念在此和谐共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世界;明清时期,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巴地以开放胸襟接纳四方来客,催生出兼收并蓄的民俗拼图;民国时期,“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是巴人胸怀天下、悲悯苍生的与生俱来;抗战时期,巴地接纳了全国各地的流亡者,展现了巴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这种历经五千年淬炼的包容精神,既是巴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其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巴地宗教文化自古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和谐图景:在川陕名胜阴灵山,北魏时期就是道教、佛教“各美其美,和谐共生”的圣地;在唐代遗存石门寺,彰显了佛教、道教两者同窟、相生相成的神秘魅力;在巴人祭天巴灵台,佛祖大殿、齐天大圣殿,玄祖殿、太上老君殿、二郎真君殿,孔子、文昌殿,儒释道三教合一,堪称巴文化包容精神的立体史诗——佛陀的慈悲、老庄的逍遥与孔孟的仁义在此水乳交融;而“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南龛石窟,则如一位睿智的历史见证者,将丝路传来的波斯与古印度艺术、中原的盛唐华贵气象与巴中“草鞋天王”的民间智慧熔铸成不朽的丹青,昭示着文明因包容而历久弥新的永恒真谛。巴文化这种有容乃大的文化气度,正是巴山大地留给当代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

  忠勇、信义、豪放、包容——巴人永恒的精神星座,构成了巴文化的璀璨银河。从牧野之战的烽烟到抗日战争的壮歌,从青铜钺上的虎纹到儒释道的“一团和气”,巴文化的核心价值早已融入巴人的血液。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巴人精神依然如大巴山喷薄的日出,照亮着我们一往无前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