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
居民就业增收工程
把稳就业、稳收入放在第一位置,聚焦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提升就业技能水平、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权益保障,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公共服务提质工程
聚焦提供更加优质教育、健康、文旅、体育四类服务,持续构建现代化、智慧化、均衡化的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宜居生活提升工程
聚焦保障住有宜居、建设和美社区、完善交通出行条件、提升消费体验,让巴中更加幸福宜居、生活更加安逸巴适。
全龄友好营建工程
聚焦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青年人安心发展、让老年人舒心生活,把人文关怀落实到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巴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城乡温度、社会温暖。
优抚优助关爱工程
聚焦让光荣之家尽享荣光、让特殊人群生活有保障、让新就业群体暖心友好,持续为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关爱贴心服务。
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聚焦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整合“生态+”资源,加快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
社情民意连心工程
聚焦扎实开展“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持续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做实“微网实格”,以有解思维、有理推定、有为态度推动党心民心紧密相连。
平安家园守护工程
聚焦灾害防治高效及时、民生安全牢固坚韧、社会环境稳定有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让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2025—2027年,我市将实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让幸福生活具象化。
A 为何实施“八大工程”
“让生活更美好”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也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诉求、更是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
2023—2024年,通过民生诉求大起底、代表委员、热线反映等渠道,我市共收集建议、提案、诉求等涉及民生领域90余万件。
民生事项体量大、诉求多,民生支出和民生实事分散在全市各个行业部门,不平衡、不协同、不高效的问题客观存在。
如何提升“为民办实事”质效?
实施“八大工程”,就是要从“各自为政”向“集中发力”转变,贯通“大民生”各领域,把散见在行业部门的职能职责摆上更高“台面”,整合组织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盯住老百姓的诉求集中发力、源头上手,让老百姓感受到诉求被重视、矛盾被解决。
为此,我市将坚持民生事业全市“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通过联合共建等模式共担成本、共享服务,减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据介绍,“八大工程”坚持与中央、省委和市委明确的“30+10”民生实事统筹起来,上下贯通抓落实,坚持以实施1—3年“资金+服务”类大小相宜的民生项目,持续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B 如何让成果有实效
实施“八大工程”旨在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
如何让城乡居民幸福感触手可及?
我市坚持建设成果可集约、可量化、可感知,对每一项工程都梳理形成了积极可行的量化指标。
以居民就业增收工程为例,作为“八大工程”的第一项工程,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改善。为切实达到稳就业、稳收入的实效,我市明确将积极促进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2.6万人以上;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每年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不少于1.5万个公益性岗位……
除了朴实鲜活、直观易懂的量化指标,民生实事效果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
在实施“八大工程”时,我市还将组建市民观察员、企业观察员、网络观察队三支队伍,建立常态化观察、监督、建言机制,邀请市民代表现场检阅民生实事项目,将评价的权利交给群众。同时,还将依法依规构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统计体系,探索建立可量化、可感知、可分析的幸福生活评价指标,完善市民参与民生实事验收评估的体制机制,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C 怎样高效推动建设
“八大工程”投入大、周期长,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整合资源、集成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实施“八大工程”时,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据介绍,我市将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持续发布民生项目机会清单,以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持续完善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和政府参股等形式,鼓励企业参与提供多元化、品质化、定制化的公共服务产品。
生活在城市的每位市民、每个企业,既是“八大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
在社会共建层面,我市设置了民意民情网络收集平台、“幸福巴中大家谈”网络视频专栏、独立观察员等制度性安排,畅通市民参与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针对特定弱势群体开展更多“小而美”的公益项目,不断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
■同步播报
今年我市将实施99项重点民生任务
为高起点高质量实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八大工程,今年,我市将投资118亿元,实施99项重点任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
针对老百姓关心的教育、健康、文化、体育等民生事项,记者了解到,我市将在公共服务提质工程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项目65个,新增学位6500个。市中心医院牵头建立1个市域医联体,2个紧密型医疗集团内成员单位骨干人员规范性培训率达100%。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八统一”和“十大中心”建设,组建专科联盟5个,新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4个。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美术馆4个、综合文化站(中心)18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18个。
今年,我市将继续更新改造闲置空间和老旧公共空间,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83个,涉及居民总户数10484户,新开工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4126户,并通过拆除新建、改扩翻建、抗震加固等方式对城市危旧房进行改造。
一座幸福的城市应当幼有所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全龄友好。今年,我市在全龄友好营建工程方面将持续发力,让市民更有感受、城市更有温度。
据介绍,今年我市将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新建托位2800个,实现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到4.5个;对实际运行的托位每个给予500元补贴。建设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29个,努力让老年人舒心长寿。为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我市还将通过改扩建在全市建设12个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并为806名0—12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让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的宜居环境,今年,我市在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中,将在全市60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确保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