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四龛护城”系列报道之四:

审美篇——最抚人心烟火气

作者:巴中日报  来源:转载  日期:2024/10/25 10:17:38  阅读:33

19bafc3c20f827bd1a04f42958822bfe00.jpg

 图:西方净土变。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观巴中石窟,菩萨造像低眉垂目,怜悯注视世人,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在这一刹那触手可及;天王力士怒目圆睁、青筋暴起,巴蜀人文风情历经千年依然传神;诃利帝母造像龛内一家人其乐融融,“合家欢”的“相框”下,佛家极乐世界的理想在这里变成现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古印度传入中原的佛像从东汉时期浓郁的异域色彩,到魏晋时期的瘦骨清像,到盛唐时期的雍容华贵,再到两宋时期近乎常人的形象,佛教造像中的审美习尚也在不断变化,深深烙上了中华文化的色彩。

  诸佛国土本一不二,只因众生而有差别。具体到巴中石窟,摩崖造像虽然表现的是宗教题材内容,但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却又具有显著的世俗化、平民化和本土化特征,变得关注世间疾苦、具有人间气息,充当着生活的“调味剂”。刻上本地印记成为追记往昔的珍贵史料  石窟的发展并非呈线性轨迹,而是受到不同地区信仰与文化的深刻影响,展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石窟造像艺术传至巴中,有了更多本地的印记。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词曾一度广为流传。丘陵地貌遇雨泥泞不堪,沟通南北的米仓道山高路远,柔软防滑的草鞋成了必备的出行工具。草鞋这一具有巴中特色的元素,被刻进了摩崖造像中。

  在南龛石窟116号西方净土变造像中,呈现了具有明显巴蜀特色的造像——草鞋天王像。“天王帔帛过腹前飘于体侧,左手托覆莲上的束腰方塔,右手叉腰,足穿草履。”持国天王足穿草履,全国罕见。

  在佛教中,草鞋天王像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相传唐代匠师在巴中造像时,遇到两个农夫,身材魁梧、脚穿草鞋、面带笑容,于是两人就成了匠师的模特,草鞋天王由此而来。

  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造像因草鞋的出现而变得本地化,成为巴蜀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时至近代,巴中为红军编织草鞋、“草鞋书记”周永开等等故事,仍旧在流传,展现着巴蜀人民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坚韧与自强的精神气质。(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