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四龛护城”系列报道之二:

发展篇——石窟中的“巴中模式”

作者:巴中日报  来源:转载  日期:2024/10/23 11:18:28  阅读:47

003c0e0858d326921b10485cf59dbec700.jpg

图:水宁寺石窟1号龛。

            从隋唐走来,历经千年风雨,巴中摩崖造像色彩依然如故,神态依旧温和,默然注视着芸芸众生。

  在北方石窟逐渐呈现没落之时,随着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巴蜀石窟延续了中国石窟建造史,成为中国石窟史最后的辉煌。

  巴中石窟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她既继承了北方石窟的主要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浓厚艳丽的色彩、大量出现的佛帐形龛和繁缛精美的龛楣装饰,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精美异常。据当时还在巴中县文物局工作的汪信龙回忆,1992年夏季的一天,他接待了一位来自哈佛大学的考古教授,当他陪着这位教授在荒草丛生中蹚出一条路,攀上陡峭的石壁,看到水宁寺石窟1号龛时,这位哈佛教授啧啧称奇,高度评价,盛赞这是“中国的维纳斯”,当这位教授从半山腰走下来时,意犹未尽,执意返回去,细细观摩,久久不肯离去。

  一脉相承 中原北方石窟的延续

  巴中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盛镌于唐、续刻于宋元明,清代亦有大量雕凿,为四川三大石窟之一,是我国石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性作品。

  到达南龛摩崖造像景区,拾级而上,转过乌木井、云屏石,就看到了大佛洞——南龛造像最集中的区域。驻足观望,可以明显看到,作为经米仓道传来的石窟艺术,巴中石窟有着深刻的北方石窟印记。

  巴中石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部分龛窟是中原北方石窟的延续和翻版,仍属于北方造像系统,其时代风格与“两京”地区(唐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具有一致性。1991年3月,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来巴中考察,在座谈会中指出,“巴中这些石窟,是跟中原长安、洛阳的佛教发展的最盛时期是连着的,是一个系统。因为它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都是一致的。”

  从题材上来讲,巴中石窟造像主要为佛教题材,展现了佛教密宗造像与显宗造像。如十一面观音、地藏菩萨像等都是中原地区所流行的,坐佛三尊、倚坐弥勒、观音、沙门形地藏与六道轮回等与龙门宾阳南洞、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石窟等石窟造像基本相同。各种经变如观无量寿经变、药师经变与敦煌莫高窟的同类经变画十分相似。

  大佛洞77号龛释迦说法造像就可见一斑:本龛造像仍为释迦说法题材,造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抬眼望去,可见龛内设置台阶,居中最高处结珈跃坐于莲台的释迦佛磨光肉髻,有双层桃形头光,面部饱满圆润,嘴唇微闭,鼻梁高挺,五官紧致,慈眉善目。佛祖左手托珠,右手扬起,似乎对经文的讲解正在精彩之处。

  不仅题材,巴中摩崖造像严格地遵循了造像的范式,呈现了“相好”的特征,同时还运用了传统造像的归纳方式,整体造像呈现了范式化形象下的方正饱满样式。

  如南龛摩崖造像103号毗卢佛造像。造像展现了“相好”影响下的方正形象。毗卢佛深居龛内头戴高宝冠,结跏趺坐于仰莲方形底座上,“身端正”“肩圆满”“指圆而纤细”,向世人传达慈悲喜舍的内涵,示现彼岸净土的境界。(下转2版)